梅毒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,新中国成立前在我国的发病率一度较高,新中国成立后经整治,到上世纪60年代一度在国内基本消失,但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重现,此后发病势头见长,成为不可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。
专家指出,近十年来梅毒病例的增加,跟人们性观念的开放、不洁性行为增多有关。梅毒早期发现可通过规范、足量使用青霉到有效治疗。但临床上 有不少梅毒患者症状不明显,直到术前验血排查,甚至是到了病程后期身体其他器官受损才发现,这种发病的隐蔽性特点可能跟患者滥用抗生素的既往史有一定关 系。而从预防的角度看,避免不洁性接触是远离梅毒的关键。
隐形梅毒增多与滥用抗生素有关
“其实现在的梅毒与几十年前的梅毒的病原体并没有多大的变化,为何隐性病例会增多呢?”周少虎认为,这与医疗卫生条件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有一定关系。
“旧社会缺医少药,特别是对梅毒有疗效的抗生素,普通人在当时并不容易获得。”周少虎解释说,相比之下,现在人们想买青霉素并不是难事,甚至存在盲目滥用抗生素的现象。比如,有些人换了感冒、喉咙或身体其他地方有点小炎症就会自作主张使用抗生素。
他指出,对不知道自己体内有梅毒潜伏的患者来说,滥用抗生素有时可能“歪打正着”,对体内的梅毒起到抑制的作用。但因用药不规范、不足量,所以 对体内的梅毒“打得不够彻底”,反而可能使其病原体产生耐药性,继续“潜伏”得更深,长年累月在体内悄悄蔓延,直到后期累及其他器官和系统才发现。
不洁性接触是感染主因据专家介绍,性接触是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,占其95%以上。因梅毒的病原体对人体泌尿生殖器官的皮肤黏膜有很强的亲和力,只要有极细微的破损, 就可乘机钻进去使人致病,而且越是早期传染性越强,随着病程的进展传染性会减弱。而除了性接触之外,母婴垂直传播以及通过血液(比如吸毒者共用注射器)也 是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。
临床上,梅毒患者的年龄分布很广,从婴幼儿到成年人甚至高龄老人也屡有发现。因此,为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 健康,现在无论是男女老少,医院都会 把患者的梅毒血清检查列为术前的常规检查项目之一。有人认为术前查梅毒“多此一举”,甚至质疑医院增加此类检查项目是对患者的歧视,有借机敛财的嫌疑。
对此,周少虎认为应从医疗安全的角度来理解术前排查梅毒的必要性。“信任自己患病的亲人,这种心情可以理解。但术前排查梅毒,对患者也是一种保护。一旦出现意外,医护人员就能及时采取更全面的治疗。”
避免感染,防范是关键“只要洁身自好、注意卫生,梅毒是可以防范的,无须恐慌。”结合梅毒的传播特点,专家给出了如下的防治提醒:
1、日常要洁身自好,避免不洁性接触。做好这一点,可大大降低感染梅毒的风险;
2、鉴于梅毒有多种传播途径,在潮湿的生活用品上可存活数小时,建议在公共浴池和卫生条件相对较差的旅店,尽量少用、慎用其所提供的公共洁具;
3、已知道自己患上梅毒者切莫讳疾忌医,应及早主动就医,但莫轻信江湖术士滥用药物治疗。在正规医院,早期患者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及时、足量、持续用青霉素是可杀灭梅毒螺旋体,得到有效治疗的;
4、为保护亲人,出现疑似梅毒病症的患者应让与自己亲密接触者知情。除了自己积极治疗、做好隔离外,与已确诊的患者有过亲密接触者最好也做血清学检查,以排除染病的可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