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生长发育是指从受精卵到成人的成熟过程,生长和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。
生长发育,不论在总的速度上或各器官、系统的发育顺序,都遵循一定的规律。
儿童生长发育虽按照一定的总规律发展,但在一定范围内受遗传、环境的影响,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,每个人生长的“轨迹”不会完全相同。
因此,儿童的生长发育水平有一定的正常范围,所谓的正常值也不是绝对的。
婴幼儿运动功能的发育是个缓慢渐进的过程。那么,正常情况下,宝宝几岁走路算正常?换句话说,多大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就要去医院检查了?
宝宝足部的特点
人类的单侧的脚骨(左右相同)有26块:包括7块跗骨,5块跖骨和14块趾骨。
婴儿的脚结构复杂,主要是软骨和一些小骨头,随着宝宝的生长,骨化成型过程就慢慢开始了,并且一直持续到6岁,此时骨组织构造就和成人差不多了。骨头的构造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。
科学研究证明,宝宝的足部有70%是软骨,骨组织弹性大,容易变形,再加上脚的表皮角质化层薄,肌肉水分多,很容易受到损伤而感染。
而且婴儿脚的底部,分布着与身体脏器相关的血管和神经。
儿童运动的发育特点
抬头:新生儿俯卧时能抬头1-2秒,3个月时抬头较稳,4个月时抬头很稳。
坐:6个月时双手能够向前撑住独坐,8个月时候基本上可以坐的很稳。
翻身:7个月时候能够有意识地从仰卧位翻身至俯卧位、然后从俯卧位翻身至仰卧位。
爬:应从3-4月时候开始训练。8-9个月基本可以用双上肢向前爬行。
站、走、跳:11个月时候基本可以独自站立片刻,15个月可以独自走稳,24个月时可双足并跳,30个月时候会单脚跳。
如果你的宝宝出现以下情况,则需要考虑是存在大运动发育迟缓,需要及时就医:
4个月尚不能胎头,8个月尚不能翻身和独坐,13个月尚不能独自站立,15个月仍不能独立走。
越早走路越好吗?
既然上面提到,如果宝宝15个月仍不能独立走,可能存在大运动发育迟缓,需要就医,那么,是不是越早训练宝宝走路就越好呢?越早走路的宝宝会更聪明呢?
答案是否定的。
首先,宝宝的走路方式和大人是不同的:宝宝的走路方式大致是脚后跟和脚尖几乎同时着地,并得小心平衡左右踩着小碎步。
在足部肌肉尚未发育完全且比较柔软的情况下,宝宝脚后跟和脚尖的负担是超乎大人所能想象的。
其次,若过早让宝宝练习走路,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。
过早的让宝宝练习走路,宝宝的双下肢无法承受自身的重力,容易发生倾斜甚至摔倒,存在较多的安全隐患。
最后,过早的让宝宝练习走路,宝宝全身的重量必为双下肢所承受,由于垂直重力的持续作用,往往使双腿产生弯曲畸形,甚至形成“X”或“O”形。
另外,过早学走路也使婴儿双足弓罹受重力压迫,加之维护足弓部位的肌力又较软弱,可使足弓渐渐变得扁而平,易于形成“平板足”。
因此,不建议过早开始训练宝宝走路。一般在十个月左右时间开始逐渐训练。
如何帮助宝宝更好的行走呢?
家长应该如何辅导帮助宝宝更好的行走呢?
做为家长,在宝宝十至十一个月,放手能稳定站立时,就可以开始尝试慢慢开始引导孩子走路了。
此时,父母可利用学步用的推车,协助宝宝慢慢克服恐惧感觉,学习行走。
到了宝宝十二个月,即一周岁左右的时间,父母应注重宝宝站--蹲--站连贯动作的训练,如此做可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,并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。做为父母可以在宝宝面前演示蹲、站的连续性,让宝宝模仿,并且可以辅助宝宝完成这种协调。
接下来,当宝宝扶着东西能够行走的时候,父母需要慢慢训练让宝宝学习放开手独立行走,此时,需要加强宝宝平衡的训练,另外需要加强对宝宝的监护和安全的照顾。
常见的做法是宝宝较为熟识的长辈可以各自站在两侧,让宝宝慢慢从一个亲人端移动到另一个亲人怀抱,刚开始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不宜过大,需要慢慢增加,直至宝宝可以单独行走。
当宝宝可以逐渐放开手一个人慢走几步的时候,父母除了继续训练腿部的肌力及身体与眼睛的协调度之外,也要着重训练宝宝对不同地面的适应能力。
可以适当找坡度小一点的地面,让宝宝试着去调整自己的步态和平衡。
宝宝蹒跚学步的过程,需要父母付出较多的关心和帮助,做为父母,应该仔细观察和了解宝宝的生长发育情况,及时发现宝宝可能存在的问题,不可揠苗助长,也不可忽视宝宝的正常生长发育规律,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。
愿所有宝宝健康快乐成长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