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玙,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,治了一辈子结核病。她说,结核病医生最忌讳治病只盯着结核,只管病不管人。为了充分了解病情,她最看重与患者的沟通,哪怕只是几句“闲话”,也可以在聊天中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,用暖心的话语打开医患信任的关口。
北京胸科医院主任医师马玙没想到,做了一辈子结核病临床工作。
从1955年大学毕业分配至今60多年,单位名称改了几次,马玙一直奋战在临床一线。“结核病防治工作任重而道远。”她说。
我国结核病病人数量目前居世界第三位,是世界上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。据世界卫生组织估算,中国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数量多达90万,每年新发耐多药结核病患者7万例。
在临床上不敢有半点惰性
每周二、周四,北京胸科医院结核门诊的第五诊室里,个子不高、白发苍苍的马玙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,手拿放大镜,听着病人讲病情,阅读着患者的胸片和CT。
回忆起当年的情形,马玙说,当时单位名称是中央结核病研究所,坐落在当时的通县。马玙的出生地是江苏南通,她从南通州来到北通州,开始自己的从医梦。
最初接触结核病,马玙感觉结核病只要根据临床症状、胸部X线检查和痰涂片或培养就可以诊断;治疗也就是链霉素、异烟肼、对氨基水杨酸三大法宝。当时,马玙觉得诊治结核病很简单。
但是,很快马玙领教了结核病的厉害。结核病不仅侵犯患者肺部,还会侵犯胸膜、腹膜、脑膜、淋巴结甚至全身。越是难治的病,越是坚定了她的决心,马玙和这场白色的世纪瘟疫较上劲了。
“每次面对新病人都好像上考场,不知道会出什么样的考题。”马玙说,肺部出现病灶,结核、慢性炎症、恶性肿瘤都有可能,同病异症或者是同症异病,对于胸片和CT扫描可能是同病异影或者同影异病,诊断起来并不那么容易。
一位河南中年女性患者就差点把马玙难住。患者被诊断为肺结核,跑了不少家大医院,总治不好。有人说,如果马主任都治不好,估计就没治了。马玙拿到患者一系列CT片,按着日期先后顺序一张一张比下来。她拿着放大镜看片子特别慢,不停地摇头,最终确定患者并不是结核,可能是非结核分枝杆菌性肺病。经过细菌学检查和菌种鉴定为鸟分枝杆菌肺病,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康复出院。
现代医学一日千里,结核病诊断依然不易。马玙说,学无止境,在临床上不敢有半点惰性。
治病不能只盯着结核
一名山西太原的患者突然说不出话来,被很多家医院先后诊断为肺癌、食管癌、甲状腺癌。他跑遍多家知名大医院,拍的各种片子摞起来将近一尺高,花费更是达到了几十万元,但依然没有解除他的病痛。本已经放弃治疗,抱着一线生机他找到马玙。
听了患者的描述,马玙并没有很快下结论,为他做了全面、细致的检查,认真分析了他的病情,最后竟给出了患者连想都没想过的结果。“你患的不是癌症,而是淋巴结核。”马玙回忆,“当时那个病人都不敢相信,反复确认后整个人立马精神起来,好像重获新生。”在马玙的精心治疗下,患者痊愈了,和她成了忘年交。
结核病发病时20%—40%无症状,可能被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、各种不同病源的肺部炎症,甚至是肺部肿瘤等疾病,特别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鉴别,全面鉴别诊断是正确诊断的基石。马玙说,结核病医生最忌讳治病只盯着结核,只管病不管人。
一位青年患者患了广泛耐药结核病,前期对多种药物耐药,在治疗方案中加了利奈唑胺和环丝氨酸两种药。用药后肺部明显好转,但视力出现障碍,下肢开始麻木。他治病心切,既不肯停药,也不肯减量。马玙等不到患者复诊,情急之下,发动医生、护士和其他病人一起想办法,总算是把病人找到了。患者感动地说:“只听说过病人找大夫,大夫找病人还是头一回听说。”
“疾病是单一的,但是患者往往合并多种病症,特别是老年病人,合并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肺气肿、老慢支等比较常见。仅限于结核病知识显然不够,结核科医生还要有全科医生所需要的相关知识。”马玙说。一位仅有35公斤重的80多岁老人,患肺结核合并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,要考虑到她身体耐受能力,兼顾两病,又要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,在药物的品种和剂量上要“精雕细琢”。
话是开心的钥匙,疾病也能话疗
一名大一学生体检时发现肺结核,但看病总不能按时来。经马玙再三追问,他终于说出实情,原来是不想让其他同学知道病情。
“孩子你要看长远,治疗不及时,肺部会变空洞,发展成为慢性空洞,结核菌波及支气管,严重的话连切除的机会都没有。规范治疗首先保障你的健康,同时也不会传染给其他同学。结核病尤其不能讳疾忌医。等你病好了,再去努力学习也不晚。”马玙劝道。
孩子拉着她的手说:“奶奶,我懂了。”这名男孩子如今成为一名外交官,他还经常打电话问候马玙。
心病需要心药医,治疗结核病还需要多和病人说说话,哪怕只是几句闲话,有时看似不经意,却真的能发现病、治好病。马玙发现有一位右下肺部病变的患者,吃饭时需要左侧躺着,就不发生呛咳。马玙意识到问诊时没问仔细,忽略了这一重要信息。经检查,患者有支气管食道瘘,只要摄取食物,就会通过食管瘘口侧漏到支气管,从而导致呛咳,反复感染。从此,马玙把完整地询问病史当成是结核病诊断的头道关。
马玙曾经一上午要看几十个病人,每个病人花的时间不到10分钟。医生想问没时间,患者想说又没空,马玙决定把门诊人数确定为15人,这样有充足的时间和患者沟通。她还在办公室旁边开设了第二门诊部,利用非门诊时间给一些急需诊治的患者看病。有时,马玙和患者说太多的话,回家后就不怎么说话,也没有好脾气。女儿批评马玙,把好脾气都给了患者,对家人没好气。
一位60多岁的男性患者,反复腹痛、腹胀,在综合医院检查后建议到北京胸科医院就诊。来院后,马玙为他做了全面检查,基本排除恶性病变,高度怀疑为腹腔结核合并不完全肠梗阻。经过诊断性抗结核治疗后,患者的病情得到了缓解。病人的病情复杂,马玙和病人的沟通就比较多,在聊天中观察病人的细微变化。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,患者恢复出院了,但仍然会定期来复查,来看看马玙教授。
话是开心的钥匙,马玙用暖心的话语打开医患信任的关口,痨病也得话疗医。2001年,一位乳腺癌患者,术后3年曾怀疑有肺内转移。经马玙检查,只是新发的结核,不是肿瘤转移。10多年来,这位患者仍然生活在癌症的阴影里,担心自己会转移。每次来看门诊,和马玙聊聊天心里才能够舒服一段时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