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论朋友圈、微博还是Instagram,自拍都是“主流内容”,不只美少女们,越来越多的男性和熟龄人士也加入了自拍行列。人们到底为什么爱自拍?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手机功能的升级。让我们来看看,是什么样的心理过程,支撑着自拍的盛行。
人像摄影界有个说法:没有经过专业形体训练的普通人,照片会比本人看起来胖15%—20%。而心理学家的实验证实:人们在镜子里获得的关于自己的印象,普遍优于对自己照片的观感;对同一张照片,来自照片主人的评价又优于他人的评价。也就是说,普遍情况下,人们“心目中的自己”比“他人看到的自己”更好看。
基于这种偏差以及它常常带来的失望,人们试图通过某些自我控制的行为来进行校正。自拍附带的“美化”功能,恰恰满足了这方面的需求。美图手机、美颜相机、种类繁多的修图软件,哪怕只是普通手机自带的滤镜加上巧妙角度,都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呈现出“心目中的自己”。这个“自己”除了更好看,可能还反映出更优裕的生活场景、更丰富的文化内涵、更好的精神状态,可以视为一种自我强化。人们通过自拍的行为实现自我强化,比起其他实现方式(比如整形、健身、改善生活环境)的成本显然更低,如此惠而不费,当然乐此不疲。
自我强化也需要他人的认同。人们自拍,除了自我欣赏,更多的是用于社交媒体发布,获取点赞、评论与更多互动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雪莉·图克尔教授将这种行为称为演示焦虑——“你所观看的每个人都把暗面转到后头,只给你看精彩和美好,展示与比较是他们最为看重的。”虽然雪莉·图克尔认为这种焦虑有害情绪健康,但它充斥网络与现实生活,发展势头似乎难以遏制。实际上,演示焦虑的另一面,也藏着某些动力性的因素,那就是来自他人的赞美、关注给予人们的社交热情。因为“人们喜欢他人的最主要原因,是他人喜欢自己”,只有获得相应的认同,人们才愿意投入社交、进行更多人际的连接。在“焦虑—强化—激励—焦虑”的循环中,人们不断扩展与调适自我,这并不是一个完全“正能量”的过程,但是一个真实的过程,也是人们自我发展的需要。如果能合理把握其中的辨识力与分寸感、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,谁说自拍不能拍出一个真正强大的自我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