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清远,食品加工小作坊遍及城乡。规模小、分布散、条件差等问题是它们共同的特点。这些食品小作坊在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“便利”和“美味”的同时,由于规模小、条件差,安全隐患多,已经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“高发区”,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对其加大监管力度。
笔者走访发现,这类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多生产工艺简单、设备陈旧、加工粗糙,基本上全部用手工操作完成,且一直以来都是以家庭为单位,生产地一般都分散在城乡结合部、菜场附近或居民区内。
(资料图)
由于小作坊的生产规模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都较小,从成本核算的角度来讲,它们不可能在改善生产条件方面做过多的投入,也没有能力自建标准化的生产用房,所以大多租用城乡结合部居民旧房、菜场附近地下室、车库或低层旧住房,卫生环境条件普遍较差。
从业人员素质低、技术力量薄弱是这类食品小作坊的另一个特点。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从业人员大部分未经正规培训,卫生意识差,技术水平低,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不规范,导致食品卫生质量无法保证。
与此同时,不少食品加工小作坊缺乏必要的检测手段和检验人员。在原料和食品添加剂使用上不规范,有毒有害物质极易进入生产环节,有的甚至超量使用代用品减少食品有效成分,以低成本、低售价为主要手段占领市场。特别是生产加工米粉、面条、油、豆制品等大众食品的小作坊、加工点,靠的是经验和老方法,所生产的食品大多无预包装,产品质量难以保证。
加强食品安全,不能忽视对加工小作坊的监管。笔者认为,有关部门可设立“一站式”食品投诉举报中心,简化、畅顺投诉渠道,尽早对众多加工小作坊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干预、查处、整改,避免问题扩大化。如建立全民索赔制度和最低赔偿金制度,使加工小作坊违法成本升高,不敢轻易违法。
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管理,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难题,又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食品安全问题,其与劳动就业、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,是解决进城农民、失业人员、就业困难人员自谋生计的重要途径。所以,对这些小作坊不能简单一关了之,而是要确立引导帮扶和监管并重的原则,如采取措施鼓励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改进生产条件,引导食品小作坊进入固定场所经营等。